
從"G速客"那裏得知Google獻出了一份閏年的Doodle,以此紀念今天這四年才一輪回的日子!如果像我一樣對閏年、閏月、閏日還不理解的話,除了參照百科的條目之外,還可以閱讀一些下面的"漫談閏年與閏日":
其實閏年和閏月屬於兩種截然不同的曆法。
翻開今年的日曆,大家都會發現:陽曆2月份比往年的28天多了1天,變成了29天,這在曆法上叫陽曆閏年;陰曆有兩個二月,後一個二月稱為閏二月,全年共13個月,這在曆法上又叫做陰曆閏月。為什麼陽曆有閏年,陰曆有閏月呢?
我們知道,以春分點為參照點: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叫做一回歸年,一回歸年長365日5時48分46秒,現行的公曆即陽曆就是按回歸年的長度制定的。為便於計算,一年取整數365天。365天又分為12個月:1、3、5、7、8、10、12月為大月,每月31天;其餘為小月,4、6、9、11月每月30天,2月為28天。這樣,每年比回歸年短0.2422日,四年共短0.9688日,故每四年增加一日,這一年有366日,就是閏年。但四年增加一日比四個回歸年又多0.0312日,400年後將多3.12日,故在400年中少設3個閏年,也就是在400年中只設97個閏年,這樣公曆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就相近似了。由此規定: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,例如1900年、2100年就不是閏年。
原來,我國現在使用的曆法是既有陽曆又有陰曆的混合曆。陽曆以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,根據天文學家的精確計算,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。為便於計算,一年定為365天。365天又分為12個月:1、3、5、7、8、10、12月為大月,每月31天;4、6、9、11月為小月,每月30天,2月為28天。這樣,每年多下的5小時48分46秒隔4年就會多1天,曆法學家又把多出的一天放在第4年的2月份內,這樣2月就變成了29天,我們稱2月28天的為平年,29天的為閏年。計算方法是公元年份能被4整除的為閏年,所以今年是陽曆閏年。
陰曆又叫農曆,它是根據月亮圓缺1次的周期來計算的。這個周期為29天12小時44分。陰曆l年也分12個月,為便於計算,陰曆每月的天數只好定為29天或30天了,即全年的天數為354天。這樣的計算方法雖然使每年月亮周轉位置與曆書相符,但與陽曆的差異就會多達11天,年歲愈多差距也愈大,為了使天數與陽曆接近,所以每隔2~3年就要增設一個閏月。如果不增設閏月的話,隨著年歲的增加,便會出現寒暑倒置。
曆法學家為了彌補這個缺陷,就用閏月的方法來解決。但閏月的設置也有嚴格的規定,不是隨隨便便的,它與24個節氣有關。曆法學家把24個節氣分為“節氣”和“中氣”兩類,分別和12個月安排在一起,每月月初的為“節氣”,月中的為“中氣”。由於陽曆每年比陰曆多11天,即陰曆每年要推遲11天,3年就會推遲1個月,就會碰上一個沒有“中氣”的月份出現,所以曆法學家規定以不含中氣的月為前一月的閏月。今年如果不設閏月的話,三月就是只有“節氣”而沒有“中氣”的月了,根據這個法則,因此今年閏二月的道理就在此。根據計算,在19年中,一般會有7個閏月出現。
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